商品詳情
產品名稱: 手工羊毛氈中亞人偶
產地: 吉爾吉斯 (Kyrgyzstan, 中亞)
材質: 羊毛氈
說明: 手工羊毛氈中亞傳統女性人偶造型
尺寸
高 : 44cm
寬 : 18cm
Found MUJI 吉爾吉斯
6月是吉爾吉斯最美的季節,穿過綿延不絕的花田及羊群後,映入眼簾的是波光粼粼的湖面。位於中亞的吉爾吉斯共和國,是一個毗鄰多個國家的內陸國,為深受俄羅斯文化所影響的多民族國家。國土面積約40%超過海拔3000米,境內沒有沙漠,氣候良好,並擁有壯麗的自然景色,被稱為中亞的阿爾卑斯。
伊塞克湖為絲綢之路的途經地,在周邊零星村莊中聚居的人們自古以來以遊牧及生產羊毛氈為生。
動物與遊牧民族
吉爾吉斯遊牧民族的生活與羊隻密不可分,除食用羊肉外,也會使用羊油,到了每年的溫暖季節,就會進行剪羊毛的工作。被剪下來的羊毛,可以製成衣物、帳篷、毯子及孩童們的玩具。對當地人而言,羊毛氈已自然融入生活之中。
在伊塞克湖一帶海拔1600米的高地,雖然冬天嚴寒,但由於年雨量少且天氣多為晴朗,所以適合羊群與其他各種動物居住。
在吉爾吉斯各地均能發現刻有動物圖形的岩石,這些相信是公元前2000年至7世紀左右所繪的Petroglyphs(岩畫)上,描繪着羊、駱駝、狗、山羊、盤羊、氂牛等動物圖案。動物旁亦不時會有戰士、舞者等人物,反映古代人們與動物共存的生活面貌。
當地人以動物及岩畫的圖案為原型製作羊毛氈,所使用的羊毛都產自吉爾吉斯的羊,其中也包括柔軟的美利奴羊毛。 要將羊毛製成羊毛氈有兩種方法。一種是針氈法,使用前端帶有倒刺的針反覆戳刺,令羊毛纖維互相纏結,從而達至氈化效果。另一種是濕氈法,將羊毛浸泡在肥皂水中搓揉,利用熱力、壓力和鹼性成分來使纖維縮絨化。利用這兩種方法以手工製成的羊毛氈,最大的特色就是無縫合線,僅靠着纖維互相纏結,就能製造出耐用的羊毛氈。
與羊毛氈的生活
製作羊毛氈的工匠幾乎都是當地的女性,每個村莊都設有工坊,白天在這裡可以聽到婦女們愉快的談笑聲。工坊既是工作地點,也是地區的社交場所。
羊毛氈的製作過程相當耗時,還需透過仔細分工和流水線的作業方式來精確地完成作品。支撐家計的女性工匠技藝純熟,不論是在成品尺寸、質感風格、耐用程度等,都能呈現準確統一的美感,實在讓人難以相信是以純手工製成。女性工匠們對手工作業的熱情和喜愛,為工坊帶來朝氣活力。
羊毛氈不受形狀所限,能按照用途塑造成各種從平面到立體、不同形狀的物品。除了用來擺放小物的盛器外,從靠墊、地毯等日常用品,到帽子、拖鞋等服飾配件,以至遊牧民族的移動式帳篷「Yurta」,都能使用羊毛氈。除原色羊毛外,以吉爾吉斯植物染色的羊毛氈也很常見。當地常用的植物染料包括核桃、茜草、菘藍(woad)、洋蔥、三葉草等。
到了傍晚,工坊恢復寧靜,僅留下座位上的一張張氈絨座墊。結束工作後的女性們回到家中,開始為家人準備晚餐。到了早上,工坊又將會充斥着笑聲。
「Yurta」中鋪有被稱為「Shyrdak」的大地毯。佈滿地毯上的「Oimo」圖案會因應部族和家族而變化,每一張都是獨一無二。「Shyrdak」亦常見於現今吉爾吉斯的農家中,是以數張厚羊毛氈鋪成,其耐用度可長達數年。
「Oimo」也繪於當地傳統的男性氈絨帽「Karpak」上。在自古以來的習俗中,如果將自己的「Karpak」交給他人或放在地上都是不當行為,所以當地人會將「Karpak」慎重地掛在「Yurta」內牆的骨架上。據說帽子的形狀是仿照吉爾吉斯山脈而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