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品詳情
沙力浪.達岌斯菲芝萊藍,曾獲2000、2001、2010年原住民文學獎,2008、2011年花蓮縣文學獎,其作品收錄於《臺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:詩歌卷》、《東海岸評論》,著有《笛娜的話》(2010)。
在出版《笛娜的話》之後,2013新作《部落的燈光》中分為三篇,第一篇共六卷詩詞,就像是旅行一樣,從部落「寧靜的部落」走到山林「遨遊的山林的文學」;再來到了海岸:「驚濤駭浪的臺東」、「狂風暴雨的花蓮」;第五卷「風風雨雨的原住民部落」是有關原住民當代遭遇的現況;最後,遠至到他國「千里之外的部落」。跟著沙力浪,彷彿每走一步的經歷就有一篇的詩句,產生出不同予以往新的詩句及排列編輯方式。
第二篇《笛娜的話》為漢書書寫,第三篇《用笛娜的話寫詩》為族語書寫。分類成漢語書寫及族語書寫,不僅能在書寫中增加詩中的味道,也能更貼近族群意識,沙力浪在原視的文學地圖中說:「當在漢語書寫時可當下寫出來,但在族語書寫時需要轉譯,也怕族語的用詞準確度夠不夠,會漸漸害怕該怎用族語去書寫。為何還是持續用族語書寫?是因為幾次的射耳祭之後耆老要我勇敢的講出來,錯了笑笑就帶過去了。如何重新拾回用自己的語言去訴說部落的故事,也是未來我要去反思接下來要走的路。」
在《後記》說明了幾篇詩詞的解釋及沙力浪創作中前後的經歷過程,〈翻山越嶺至馬西桑〉描寫著布農族人遷移到馬西桑的過程,〈笛娜的話〉對與布農青年流失族語而害怕說族語的狀況等等。「我要以筆代替獵槍」,田雅各(拓拔斯‧塔馬匹馬)的一句話給予沙力浪很大的啟發,沙力浪說:「我想和田雅各一樣用筆代替獵槍,來為自己族群發聲。我不知道這樣的答案是否替我加分,但事後才知道在中國文學和臺灣文學作家答案中,我的回答特別顯眼。我也慢慢認知到,我的這個族群雖然是少數,卻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美。」〈後記,197頁〉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名人推薦:
沙力浪並不忌諱使用散文式的長句入詩,這樣的膽量與豪邁,罕見於當代詩人。我感到沙力浪的詩歌向我顯示,詩的語言還可以是一種驚如閃電(我推薦詩集中收錄的短詩),可以是山海間迴旋的音樂,是一種激情,一種夢想,是讓我們的血肉能夠真實體會的東西。閱讀沙力浪的詩,他讓我有這樣深刻的感受:他的詩句不是用來取悅我們,而是要來感動我們的。 ──瓦歷斯‧諾幹(泰雅族作家)
不似排灣族莫那能的激情直敘、布農族詩人卜袞的凝重吞吐,瓦歷斯•諾幹的簡潔暢發,七年級的布農沙力浪運用著新一代年輕藝文創作者擅長的搜尋、漫遊、編排、亂碼、急轉彎等手法。對於文辭的精準掌握、民族各類議題的認識與對這塊土地環境的深厚感情等,是沙力浪繼續創作的基礎動能,也只有將這些融合一起,才能寫出一條屬於原住民族詩歌與沙力浪自己風格的文學拓展之路。 ──浦忠成(考試委員、鄒族學者)
他的作品之中頻繁運用漢語、族語併置的書寫技巧,嘗試借用西方理論的摹寫或改寫的敘事角度,大量地以個人的、部落的生命史脈,以及族群的、民族的文化史觀為底韻而介入、重寫臺灣的族群關係史、山林開發史或所謂的文明進步史。文學書寫技巧、形式的磨鍊上,也能看到沙力浪創作了多篇勇於實驗、敢於越界的多維度詩作,更重要的是他誠實反省、批判新生世代原住民知識青年的學習態度、生命位置,以及文學書寫的功能。 ──魏貽君(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助理教授)